2006年12月29日

芝麻香蕉與敗犬

買了香蕉,吃之前忍不住隨手亂拍,本來想模仿Andy Warhol幫Velvet Underground設計的經典封面 ,但弄到一半覺得很無趣,便又把皮剝開來,搞得自己好像是那種愛跑各類展覽專拍show girl或是模特兒的隱性變態業餘攝影師,台灣這類活動之盛行,將來有機會該寫篇專文介紹一下。

芝麻香蕉的名稱來自劉黎兒轉譯日本形容初熟女的新創名詞(應該是吧?),日本人很愛想些有的沒的,像是宅男腐女,又或是像最近「敗犬的遠吠」中文版上市,台灣媒體開始炒作敗犬勝犬話題,問題這是日本2003年出版的書,會不會有點過時了?再說我也覺得敗犬的名稱實在很爛,充滿了歧視的味道。其實應該是野狼與家犬的差異,誰勝誰負是很主觀的。

芝麻香蕉不是什麼新品種香蕉,就是指香蕉擱了段時間,表面泛出芝麻似的點點斑痕,形容稍稍過熟的女人倒是頗為貼切,有種迷人的氣味與風情。S大概又要說我 是物化女性的父權意識作祟。其實香蕉是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熱帶水果,有著很難想像的帝國殖民血淚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蔡珠兒的紅燜廚娘,裡面有香蕉歷史的簡述,橫跨藝術、音樂、歷史、喜劇片各領域,我想水果界裡大概也只有蘋果可以與之抗衡。

每個人都會有主觀與偏見,重要的是能不能互相尊重,有人喜歡狗有人喜歡貓,有人喜歡香蕉有人喜歡蘋果,沒有對錯,只有喜好。不過香蕉跟蘋果我都喜歡吃,狗跟貓我也都喜歡。(真是個爛結論...)

延伸閱讀:Phyllis Production (敗犬的遠吠 書摘很精闢)

2006年12月24日

遙遠的鈴聲

星期六晚上為了幫樂團的女主唱慶生而去參加了一場聖誕化妝派對,女主唱並非主辦人,因此大部分的參加者都是陌生人,但過程中有慶生的節目,所以還是去了。

明知已經過了參加這類派對的年齡或許說心境較準確,但因為從來沒參加過需要扮裝的派對,便還是決定遵循遊戲規則。跑到西門町的出租戲服店時,腦中還完全沒 有要裝扮成什麼角色的概念,因為主題是童年記憶,所以dress code是漫畫、卡通或電玩的角色,突然想到怪醫秦博士(當然,現在正名為黑傑克)是童年的偶像,打扮似乎也不難,穿西裝畫刀疤、紅色細領結、頭髮半白再 加件黑披風就完成了,於是花300塊租了件披風、買眉筆畫刀疤、紅色緞帶綁成領結、西裝則有現成,裡頭唯一困難的是把頭髮染白的工具,事先沒有上網調查, 怎麼在路上瞎找也找不到,時間緊迫於是決定回家想辦法,原本天真地想說將麵粉塗在上了髮膠的頭髮上,但實際嘗試的效果其實不好,最後還是放棄,用銀色的卡 紙快速地做了支大型手術刀當道具補強效果就這麼出發了。(最後發現居然跟樂團的吉他手撞造型,如圖,他用髮蠟+太白粉染髮成功)

地點在亞太會館,今年他們有推聖誕派對的專案。我們這間來的人超過預期,所以19坪的房間很快就覺得悶,還好有個大陽台可以透氣,期間有其他房間的派對動 物來串門子,整體氣氛還不錯,但樂團成員大多比較低調所以也沒有去與別人往來交際,只有拍照的時候刻意表現投入的樣子,如果光看照片也許會覺得我們很開心 吧。到了凌晨兩點派對就結束了,本來有人提議去唱歌續攤,但我這禮拜實在太累便拒絕了,於是各自解散回家。

回到家鬆了一口氣,也有點空虛感,打開電腦收信,收到一封去美國留學的朋友來信。我們是大學管樂社的同學,因為我從高中就開始吹薩克斯風,他則是退伍考上 大學之後才學,所以我偶爾會給他一些建議或是一起練習,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個性很開朗說話也很幽默,不常跟我聊宗教的事,反倒是熱心地教我網球,我們就 這麼打了兩年的球,師院結業後要實習一年,他成立了一個傳福音的小團體,還有一個小型樂團,他找我幫忙演出或是美編上的支援我都很樂意。雖然他不主動聊宗 教的話題,但如果我提到相關的疑問,他的回答總是讓我很滿意,我也興起信主的念頭,但或許心裡還有一點疑慮,最後還是作罷,他覺得是我的時機還沒到,並不 勉強,但他的信念卻十分堅定,婚後他決定去念研究所,考上中原大學的宗教所,拿到碩士學位之後有機會去美國繼續在神學的領域深造,便毅然決然地去了,這麼 明確的人生道路讓我非常羨慕。

今年是他在美國的第三個聖誕節,他在信裡簡述了他對這三個聖誕節的印象:第一年感受最深是他第一次渡過有雪的聖誕節,在台灣看了許多聖誕節雪景的畫面,終 於第一次親眼看到如畫片中的美景;第二年則是收到許多美國友人的卡片與禮物,感受到美國人那種家庭團聚交換禮物的傳統,但在參加完諸多歡樂的聚會之後,他 依然感受到了空虛,以下是他自嘲身為島國小民的說法,我引用片段於下:

「至於聖誕節中熱鬧活動的部份,島國小民也開始領悟到:
若是聖誕節只是一個熱鬧及狂歡的節日,那麼她的意義就有一種結束性的傾向。因為她雖會讓人想要忙碌,想要做事,但隨之而來的結果,是使人感到更疲乏,並在歡樂之後感到孤寂與空虛。疲乏孤寂與空虛原是一種結束的概念,而非開始。聖誕卡、聖誕禮物及聖誕活動並非不好,只是可能會與原本聖誕的意義並無關聯。文化的聖誕節雖然有時會讓我們(以為)體驗到聖誕節氣氛,但大多時,它卻讓我們遠離了真正的聖誕問候及祝福...」

今年的聖誕,他體認到聖誕精神其實是「開始」,因為耶穌的誕生主動帶給人類祝福,所以聖誕節的意義應該是「人們的確能夠從聖誕節的意義及祝福中重新找到生命的希望及力量,使人的生命又可以再重新且是更好的開始,然後邁向新的一年...」他 在E-mail裡附了張天使的圖片,他提到雖然是以前就寄過的圖片,但是他引用聖經的典故,耶穌誕生在骯髒卑微的馬槽之中,天使宣告這個好消息的對象不是 王侯貴族,不是富賈巨商而是荒野裡的牧羊人,代表祝福不限於階級,甚至更關注於平凡人身上,透過這張圖片希望能感受到上帝的祝福,並且期望於將來。

我彷彿在黑暗的深夜裡聽到遙遠卻清晰的鈴聲,帶給我安定而喜悅的心情,這封E-mail是我今年收到最好的聖誕禮物,特別是在結束了一場讓人感到空虛的聚會之後,格外顯現出他的意義。祝福遠在他鄉的友人,平安喜樂。也將他的祝福轉送給所有人。

聖誕夜前夕的夢

我走在故鄉的道路,兩旁是寬闊的四合院,有著簡單砌成的紅磚牆,每戶之間或間以果園或一畦農地,檳榔樹則隨處可見。沒有行李、一身輕便的我似乎沒有目的 地,只是四處晃悠,突然後方有腳踏車車轆轉動的聲響慢慢接近,回頭看去,是一個短髮的年輕女子,車後的架上有只籃子,裡頭則有隻無精打采的白貓,女子停下 車來並喊我的名字,我突然想起他是我高中同社團的女生,她是打擊組的成員,安安靜靜常掛著一張親切的笑臉,大而明亮的眼睛常因為笑而總是瞇著,我吹薩克斯 風屬於木管組,所以平常沒什麼機會說話,就算是表演或是出遊,也因為總是一大票人,而不會特別注意她。高中畢業之後,似乎在大學快畢業或是正在當兵的時期 在某次聚會上遇過,那次並沒有交談。

故鄉遇故知還是很開心,閒聊近況,細節已經忘了,大概是提到我因為某個不重要的理由返鄉短暫停留,她則是在附近工作,我們在路上就這麼聊著,氣氛很開心, 有著什麼都對了的感覺,兩個人從言談中得知彼此都還是單身,或許有因此而有短暫的沈默吧,接著很快就投入新的話題,但是兩個人總不能一直這麼聊著,就這麼 到了似乎該到說再見的時候,她回頭看看她停下的車或許是看籃子裡的貓,然後看著我微笑,接著給了我一個大擁抱,我也緊緊地回抱著她,我看著她短髮後白皙的 脖子,感受她身上的溫度,她突然有點猶豫不決的開口說:「噯,你說我們要不要試試看在一起啊?」我有點訝異但不能否認也有點開心,卻沒有意識地脫口回答: 「這樣會不會太快了啊?」她放開我,臉微微紅著並迴避我的眼光,囁嚅著說:「可是我已經33歲了。」然後她走回車旁,鬆開腳擋,牽著車就往前走,我傻傻地 跟著,兩個人就這麼隔著一小段距離前進,她似乎也稍稍確認我走在後頭,終究沒有騎車離去。

就這麼走了一段路,她彎進某條巷子,我跟進去,看到她牽著車走進了一間小小的獸醫院,這才發現她一直穿了件醫生的白袍,原來她是獸醫在這裡工作,我站在門口,考慮要不要進去⋯然後夢就醒了。

(以上所述 純屬夢境 如有雷同 請勿對號入座)

2006年12月14日

【讀電影】玩美女人

本來是閃亮的水晶獨角獸,卻被磨成噴砂玻璃小狗。這是我跟朋友形容阿莫多瓦的新片—玩美女人給我的印象。

還是討人喜歡,但卻沒有那種 神祕、驚奇的感覺了。 其實我沒有看過太多他早期的電影,記得第一部是愛慾情狂,之後是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壞教慾之後就是這部玩美女人了。

我只能說前面三部給了我視覺與心靈 上又刺激又飽滿的觀影體驗,我不知道壞教慾是不是陷於個人生命經驗的痛苦迴圈,而顯得施不上力,玩美女人回到全然創作的領域,像是女主角唱歌那一段或是一 些場面的處理還是看得到那個濃豔狂情的阿莫多瓦的影子,但劇情卻在溫馨而甜膩的框架裡延展,故事的謎底在影片中已經鋪設太多伏筆因而隨著結局的到來顯得撞 擊力道被削弱,反而透露出某種妥協與諒解的氣氛。

我知道的阿莫多瓦,總是那麼信心滿滿、眼神燦亮,玩美女人卻有點慈眉善目了,多少有點昔 日金剛怒目今成菩薩低眉的意味。影片裡的女人們呈現了女性柔韌又剛強的特性,但如果跟我的母親相比,我更愛後者片中的角色,也許阿莫多瓦只是想挖掘出女性 更多讓人疼惜的類型,我還是會期待他的下一部片,因為阿莫多瓦說故事的姿態依然非常吸引人。

2006年12月13日

學法文腦殘感

昨天第一次上法文課,產生了嚴重的腦殘感。十幾個三四十歲的成年人,在教室彎著手指從0數到10:
zéro un deux trois quatre cinq six sept huit neuf dix

相當啟智學校的溫馨畫面,可以感覺到我腦部從來沒使用過的灰白質開始沸騰冒泡。

最後一個鐘頭讓我們從今天學到的少少字彙裡自編一段對話並上台表演,此刻達到了腦殘的最高級,

以下是本組對話內容的翻譯:
A-嗨,我是腦殘A,你呢?
B-呃...我是腦殘B。
C-我是腦殘C。
A-你們好嗎?
B-我很好,謝謝。
C-我非常好,謝謝。你呢?
A-我不太好,請問,廁所在哪裡?
B-我聽不懂你說什麼。
C-請再說一次。
A-廁.所.在.哪.裡?
B-那邊!
A-謝謝,再見!
B、C-再見!

我想勤加練習,到了巴黎應該不會發生找不到廁所的窘境。甚至會有善心人士牽著我的手帶我去。

騎車回家的路上大聲朗讀複習今天學到的內容,不時伸出手指頭邊數邊念,紅燈停下的時候,可以感受到隔壁騎士異樣的眼光,

我猜他心想:唐氏症也可以騎機車嗎?

*圖片是金馬影展的小情人大風波,那樣的對話似乎仍遙不可及,誰會愛上只會數0~10的男生呢?

2006年12月12日

杏仁茶油條

小吃常常有各種的經典搭配方式,像是炒米粉配豬血湯、臭豆腐配大腸麵線、肉圓配四神湯,算是傳統口味,比較現代的則有炸雞配可樂、 燒肉配生啤酒,都是可各自單獨飲食,但加在一起魅力倍增的組合,雖說個人口味不同,同一種食物也有不同搭配方式,但總是有些組合得到多數人的肯定。

昨天看到一位當記者的朋友在他的部落格裡寫道,南部的選舉造勢大會總能看見賣杏仁茶+油條的攤位,他好奇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組合。

我 是南部人,喝過杏仁茶也吃過油條,卻從來沒有將兩者結合起來吃過,但想像一下馥郁清甜的熱杏仁茶加上濃油香脆的油條,味道似乎挺合的,於是好奇地 google了一下,才發現這樣的組合已經有很悠久的歷史,除了嘉義、台南甚至北京、南洋地區,杏仁茶油條都是許多人的童年回憶,或當早點或作夜消,這樣 的搭配已經成為許多地方的傳統口味,我突然有種打掃閣樓發現父母年輕時代的情書的驚奇感。

我猜想當初應該是杏仁茶與油條的製程簡單、成本 低廉、熱量充足,所以受到中下階層勞動庶民的歡迎,也因此隨著海外移民而流傳各地,現在則因為口味轉變(很多人似乎不喜歡杏仁的味道),杏仁茶的攤販越來 越少見,油條與燒餅、豆漿的搭配成為唯一主流,杏仁茶油條就只在某些遺風尚存的地區以活化石的姿態保留下來。

忍不住詢問身邊的朋友,有些人吃過、有些人聽過但沒嚐過,但多數人是跟我一樣沒聽過的。我好奇還有沒有像這樣一般小吃的奇妙組合?同事說樂華夜市有賣杏仁茶油條的攤位,改天一定要去試一試。

2006年12月10日

【讀小說】模倣犯

這是我第一次讀宮部美幸的小說,故事一開始就揪緊了我的心,裡面以工筆白描的方式建構了一個鉅細靡遺的故事場景,每個人物、地點都是那麼地具有質量感,人 物的容貌、個性是那麼的立體,我的腦海中建立了一個專屬於這本小說的場域,隨著劇情的發展,以多部可以自由移動的攝影機,記錄下每個事件發生的過程。

我讀的是分成四冊的版本,第一本有點本格推理的氣氛,第二本就馬上揭露犯罪者的面目,直接轉變成犯罪小說的類型,雖然失去了猜測兇手的樂趣,但更能享受作者如何一點一滴鋪陳出犯罪動機,又將以什麼超乎想像的方式進行下一步的犯罪行動。

份量這麼重的內容,唯一讓我有點在意的是有時候為了透露犯罪者的內心思想,以過長的對白來交代,覺得不是那麼合理,那種急於解釋辯駁的態度,似乎不容易在自信滿滿的犯罪者身上看到,不過這也是個人的判斷,總之是瑕不掩瑜的。

看完實在讓人忍不住想去租改編自這本小說的電影,因為內容是如此繁複龐雜,如何用兩個小說去說這個故事,當然刪減是必然的,導演會怎麼裁切是我所好奇的。

圖片出處:http://hailtothequiff.com/?p=276

阿莫多瓦肯定愛

看過一則報導,西班牙導演阿莫多瓦有剪報的習慣,許多電影的靈感常來自報紙上的社會新聞,這幾年的台灣新聞精彩的程度更勝電影,可能是這幾年台灣電影工業不振的原因,除了好萊塢那種大預算的製作,電影很難再現,拿南迴鐵路搞軌案舉例,內容就包含火車脫軌、越南娶妻、大陸嫖妓、萃取蛇毒、藥物注射、孫子兵法、媒體追逐、警匪鬥智、網路遊戲⋯最近看完宮部美幸的模倣犯,我想寫成推理小說應該是差不多份量的內容。

最近除了10歲女孩開車載酒醉父母回家的新聞讓人印象深刻,海軍陸戰隊退伍的通緝犯奪警槍、億元豪宅種大麻牽扯出演藝圈明星似乎都可以發展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性侵的新聞則已經可以成為一個系列了。除了最常出現的如父親、母親同居人、老師、鄰居、神棍還有醫師、推拿師、攝影師、失業中年網蟲等身分,最後一個使得奇摩交友也成為犯罪者的媒介之一。

我並沒有冷眼旁觀,其實每一個犯罪新聞背後都有一個或多個受害者,他們一輩子都必須背負著被傷害的陰影,人生也遭受到某種程度的扭曲變形,值得我們同情與關懷。但我同時也好奇那些犯罪者是如何跨越那道心理防線,除了選擇魯莽地騎車襲胸或是躲在暗處埋伏跟蹤等難以防範的暴力方式,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處心積慮地設計一個混血富豪的身分或甚至捏造出某種荒謬醫療過程的構想,是怎樣成形又是在怎樣的情境下說服了被害者,即使犯罪過程處處破綻卻仍然有受害者被欺騙,除了想像力與表演能力被錯用,受害者的判斷能力是如何被蒙蔽?

如果能了解犯罪者與受害者的思考邏輯,才能想出真正避免此類犯罪的解決之道,事先的預防永遠比事後的懲罰來得重要。每個人心裡都有黑暗面,那是一場需要永遠與之對抗的戰爭,希望多數的結局總是邪不勝正。

2006年10月9日

東京玫瑰

戶粟鬱子是日裔美國人,自小在美國長大,家裡已經完全美國化,完全拋棄了日本的語言與生活習慣。

珍珠港事件爆發前她到日本探望生病的姨母,結果戰事爆發之後她便困在日本無法回國。

在語言不通、生活習慣無法適應、還要忍受到處被人監視的環境,她仍不願放棄美國國籍,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來她找到在廣播電台打字、翻譯的工作,最後因為流利的英文讓她被選為對美軍廣播的DJ,播報的內容除了美國的流行音樂,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散佈假新聞,像是親人亡故、船艦被擊沈的消息,試圖瓦解美軍軍心,但她運用機智讓這些假新聞聽起來就知道是虛構的,反而成了娛樂性十足的節目,振奮了美國大兵的士氣。

日本投降前,她嫁給了日葡混血的新聞僱員,戰後她被美國雜誌設計,出面承認自己是被稱為「東京玫瑰」的電台DJ,不但沒拿到原先說好的酬勞反而因此被逮捕,雖然有許多有利她的證據,證明她並沒有叛國,但因為對日本人的仇視以及政治上的權力鬥爭,她還是被判有罪入獄服刑並且剝奪了她的美國國籍,她的丈夫自此回日,再也沒有相見。六年期滿出獄之後,因為有新的證據顯示當初遭人誣陷所以被福特總統特赦,平反了她的罪名。

她後來一直待在美國低調度日,26日逝世享年90歲。

其實當初所謂的東京玫瑰不只一人,卻只有她受到審判,一個愛國正直的人卻因為命運的捉弄一再地面臨生命中的巨大挫折,這根本像是格雷安葛林的小說內容,但卻是一個人真實的一生。

2006年9月26日

【讀電影】童年往事

看了侯孝賢1985年拍的電影「童年往事」,算是他的自傳電影,描述小時候到高中畢業的這段歲月。

我和他都是住南部的客家人,我甚至是他鳳山高中的小學弟,還記得1989年他的悲情城市得到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學校還貼出紅榜恭賀這位傑出校友。侯比我父親長一歲,童年往事的故事背景也就是父親曾經歷的時代,在這樣的情況下觀看其實是非常親密的觀影經驗。

片中出現的場景與我童年經驗十分吻合,大雨中樹林與土地的氣味、紅磚牆粗礪的質感、老式平房裡的幽暗從記憶裡甦醒過來。片中大量的客語台詞對我也沒有理解 障礙,在如此貼近的生活經驗裡,可以清楚看見導演非常仔細地堆疊許多細膩的細節,從鍋碗瓢盆的考究到日常生活習慣,幾乎完美地呈現了時代氛圍。

故事說的雖然是個人成長經驗,但所觸及的情感卻是共通的,童黨、親情、暗戀、對性的懵懂、對威權的反抗、對死亡的無措。侯孝賢的長鏡頭像是時光隧道的小小窗口、又像是撥視內心情感創傷的解剖刀,用某種冷靜的距離去展現廣大宇宙中的片刻時光。

2006年9月21日

綠葉紅花

馬康多建城滿20年的當天,歐菲娜生下了天使般的雙胞胎男孩,在大家的祝福下,兩個小孩平安地長大,滿一歲那年父親抱著雙胞胎來到盛開的紅花樹下,兩人都看上離他們最近的那朵紅花,兩個人同時伸手去抓,奧瑞摘下了紅花,約瑟則抓了滿手的綠葉,原本一起哭一起笑的雙胞胎開始有了各自的性格。

奧瑞熱情激進,約瑟冷靜沈穩,成長的過程被歷史推向了兩個端點,雙胞胎從政治上的敵人變成終身的敵人,槍擊、下毒、暗殺、面對面廝殺經過無數次的對抗,兩個人辛苦建立的家族因為互相毀滅最後只剩彼此,兩個孤獨的老人。

精神療養院裡新來一個失去記憶無法言語也無法行走的老人,跟半年前送進來同樣症狀的老人不可思議地長得一模一樣,於是兩人的輪椅被推到面對院子的落地窗前,並排在一起,這時院子裡的紅花樹正盛開著,兩人同時像想起了什麼張口欲言,此時滿樹的紅花與樹葉轉眼間枯萎凋零,被風吹散成灰飛向空中,枝幹像被火燒過似的焦黑枯槁,兩個人再次也是最後一次齊聲說出:「都成了灰燼啊。」便同時斷了氣。

2006年9月20日

世界不和平

最近全世界以及我們生活四周發生了許多不幸的事情,暴力很容易行使,卻讓事情變得複雜。

多數的暴力建立在人類的劣根性上,恃強凌弱,心中的惡意很容易加諸在比我們弱小的對象身上。如果紅車駕駛是彪形大漢牽著獒犬而不是瘦弱女子牽著柯基,情況應該會不同吧?教宗說錯話倒楣的是醫院的老修女,政客的權力鬥爭犧牲的是小老百姓,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是小孩與妻子,飆車族傷害手無寸鐵的學生,槍口瞄準平民、飛彈轟炸弱國,無論理由多麼冠冕堂皇,都是以優勢力量傷害弱者的行徑。被欺凌者心懷怨恨,如果無法消解,往往是對更勢弱者施暴,形成惡性循環。

暴力雖然無論如何都是錯誤的選擇,可是如果是為了保護弱小、為了公義,反抗比自己強大的敵人(但絕非以此為藉口而去傷害無辜的人,如911),至少能得到一點同情與尊敬,不然只是恐怖份子、只是暴民,只能觸發一場又一場無端的暴力。結果暴力帶來的不是毀滅,而是增生更多的暴力。

擁有力量卻不濫用,避免一切暴力手段,不該只是權力者的說詞,必須落實在大如政策的執行小至人際關係的互動上,但我覺得很難,所謂的世界和平其實仍然非常遙遠。

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捷運早班車

為何你如此沈睡?
在星期一的捷運早班車上。

也許到了該下車的那一站,
你會習慣性地驚醒,
像是早已設定的鬧鐘一般,
在急促的尖銳警鈴聲中奪門而出,
投入一週五天的運轉,
心力的投入都按刻度消磨。

但這一切還沒發生,
屬於你的月台還未抵達,
你選擇暫時釋放自己的靈魂,
遠颺這動盪的盆地,
這人心貧瘠的現代部落,
做短暫的飄蕩。
你的身體如冬眠的熊,
安靜地在地穴中成為土地的一部份,

在不斷移動來去的模糊身影裡,
你是清晰的風景,
在成為乘著電扶梯向上的背影之一,
返回光亮的地表前。

希望我的起身離開,
沒有擾亂你深沈的睡眠。
回頭看著疾馳而去的列車,
一時間竟然開始懷疑,
你是否就此永遠沈睡,
在星期一的捷運早班車上。

2006年9月15日

今天

今天,我們將用腳寫歷史,風雨是意念堅定的證明。

不需要被他人動員、煽動,我們一步一步表達我們的厭棄與想望。

這世界已經太混亂,我們需要典範與正義,遠在法律條文之上,

這世界已經太墮落,我們需要良善與信心,遠在狡詞詭辯之上,

我們不是仲裁者,無法宣判罪名,

但我們有表達憤怒的權利,以腳步、以手勢、以吶喊,

風雨越大夜越黑,思路卻越澄亮而心越熱。

道路或有終點,人民的意志卻將無限延伸。


2006年3月12日

【讀電影】斷背山

虛擬的斷背山,成了每個人心中某段情感的真實投影。

終於去看了斷背山,李安很了解人性裡難以避免的困境,無法結合的感情、無從宣洩的情緒,許多人的眼神裡透露出複雜的思緒,相較於史匹柏的慕尼黑,老是把想說的話明明白白用台詞說出來的刻意,李安則把每個角色的心思隱藏在台詞以外,用暗示、肢體動作建構了劇情的厚度。


對感情對人性以及對命運有了許多的體悟,在觀影的過程將會引起許多共鳴,悲傷、激情、憤怒、無奈、體諒、渴望總是堆疊出屬於我們的生命年輪。


每個人心中都將擁有一座斷背山。

2006年2月21日

【讀小說】一瞬之光

在忙碌的工作之中,把一瞬之光像放在口袋裡壓碎的巧克力酥片,一點一點確實地吃完了。

味道也像巧克力酥片般,大概可以想像但又有某種吸引力的單純。故事的結構很簡單,但若只是簡單敘述也許會讓人失去閱讀的興趣。作者在書中著力最多的並非劇情的推移,而是一個人在面對工作、感情時不同的心理狀態,很仔細描述色澤、形狀和口感般地紀實傳達。作者也對於日本現實世界的細節用精密素描的筆觸細細描繪,每一個場景都帶有光線中飄著微塵般的通透感與量感,似乎比巧克力酥片再多點細膩。

以下是一點心得:
我覺得人生中最有吸引力的是「不確定」。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讓人想要珍惜當下每一刻,就像很多好女孩愛上壞男孩,不是愛上對方的壞,而是在不確定的狀態下,每一刻都有可能是最後一瞬間的危機感,宛如花火瞬間即逝的感情或人生,染上一層淒美的色調,於是便勇於背棄那安於定軌的正常生活。

人可以背棄幸福的人生卻義無反顧真是一件奇妙而有點超現實的事,卻又在現實世界不斷發生著。

2006年2月12日

【讀遊記】名廚吃四方

終於讀完安東尼.波登的【名廚吃四方】。他原本是我在旅遊頻道看到標榜紐約名廚到世界各地去吃當地美食的節目主持人,一個身材高瘦、頭髮花白,有點老搖滾樂手氣味的中年男子,語氣有點冷嘲熱諷卻又對食物帶著孩童般的好奇心。

後來在書店看見他寫的【廚房機密檔案】有點驚訝,看了之後才了解他真的是從競爭激烈的紐約餐廳冒出頭的廚師,書裡描寫出鮮為人知的廚房生態,在氣氛輕鬆、燈光昏黃的高級餐廳後方,廚房往往是一個激烈的戰場,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職業廚師的專業角度,為我們呈現極為細膩寫實的畫面。

也是因為這一本暢銷書才讓電視台決定邀請他參與節目拍攝,而在拍攝過程中他也同時進行第二本書,就是剛讀完的【名廚吃四方】,內容並不是節目內容的文字版,反而是繼續對節目拍攝冷嘲熱諷,不斷揭露拍攝背後的真實景象,同時也仔細剖析自己的童年經驗和個人私密感受。

他很清楚作為廚師、節目主持人和作家的分際,並不是跨過界撈撈油水的話題人物,在每個領域都盡責認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雖然還沒出版他的中文版小說,但我會很樂意一讀。